top of page

看見台灣的跨性別者

台灣跨性別醫療簡史

醫療簡史

在「跨性別」一詞引入台灣之前,民間流傳之相關用語有

「陰陽人」、「變性人」、「人妖」、「第三性」等詞彙

這些用詞目前雖因不恰當而已較少使用

卻能夠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於跨性別者的認知與想像

以下我們參考陳薇真《台灣跨性別前史》一書

將台灣跨性別醫療史分為四個時期

~1953年:關注性徵模糊者

  此時期民間所接觸到的跨性別相關族群多為「陰陽人」,許多性徵模糊者會求醫或被帶往醫院。當時人們認為透過手術回到單一性別,是協助其重返「正常生活」的人道關懷。因為此時的社會、醫療領域,尚未有性別認同等概念,因此「變性慾」仍被視為精神疾病,僅會進行心理治療以「導正」其性別認知,並不予以藥物或外科手術等生理層面的治療。

1975年~1987年:性科學與性醫學的引進

  在此階段,由文榮光醫師為主要推手,促進性醫學之發展,且精神科逐漸成為「變性慾」之主要治療場域。醫界也慢慢建立起「變性慾」——精神科與心理治療——外科手術,這樣我們目前所熟知的流程。

  台灣醫界在此時,向各國汲取性醫學、精神診斷等領域知識,並推動國內變性審查委員會的成立,包含了精神科、婦產科、泌尿科、整形外科、內分泌科等醫師與社工人員、法界人士,並著手建立手術評估的標準流程、評估原則、法律。

1988年後:標準流程建立與後續研究

  進入二十世紀末,台灣醫界已正式建立對於「變性慾」、跨性別的評估標準與流程。然而其中仍有許多爭議,包括需要雙親支持、涉及醫師的性別知識等;而許多心理測驗量表,仍停留在性別二元、傳統觀念的分類與想像。評估與診斷的過程變得更加冗長複雜、主觀,這些是否使原本協助跨性別者的醫療評估,反過來使其難以使用這些醫療資源?相關「變性」術後之身心健康、社會適應等研究,也隨之蓬勃發展至今。

2000年後:醫療與社會的轉變

  由於網路的普及、跨性別社群的建立,以及承接前幾十年的醫療服務個案累積,促使跨性別聚會的興起。而伴隨著性別運動的興起與發展,以及新版精神診斷手冊DSM-V的引入、人權等概念的傳入與深植人心,促使民眾對於性、性別等概念進行重新定義與認知(性別光譜等)。

然而卻產生了後續以下兩項問題:

●醫護人員的性別素養

  至今仍有許多醫護人員不了解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等概念,進而造成醫療資源的隔閡與專業領域主觀化。而性別教育目前仍舊受到重重阻礙,使性別知識無法納入教育環節之中,專業人才之培養過程缺乏性別知識的相關規範。

●醫療的過度擴張

  醫療的進步,使許多醫師、民眾認為跨性別者必然要接受手術,視外科手術為萬靈丹。然而社會對於不同族群的尊重、包容心等基礎素養,卻反而不被重視。醫療所帶來的種種影響,使醫師的專業與權威性提高,反而忽略了跨性別者本身的生命經歷與想法。

回顧完跨性別醫療史,面對跨性別議題被與手術綁定的迷思下

該如何打破民眾對於跨性別者的既定印象與錯誤認知

並正視跨性別者在社會規範之中掙扎生存的處境

看見其多重壓力與生命經驗、視作完人來看待,是現今我們所要面對的問題

台灣跨性別運動近年發展

近年發展

  台灣跨性別運動近年較沒有特定的訴求與主軸,且資源、人力較少,分散各地難以匯聚。因此自去年始有專屬於跨性別的遊行,各組織或學生社團也開始籌辦跨性別相關系列活動,期望能夠引起社會關注並匯集資源與人力。

而目前分行並重的跨性別核心議題有以下三項:

醫療與教育制度

  承襲台灣跨性別醫療史,台灣現行的跨性別醫療資源仍以大型醫療中心為主要場域,且需要經過繁雜的流程與評估,才能夠診斷並獲取賀爾蒙藥物。而其中對於重傷罪的認定、父母同意書等問題,仍然停留在十多年前、未繼續受到討論與檢視。且現行教育體制之中的性平教育仍舊不足,醫護人員於在學期間未有充足的性別教育,致使性少數族群無法在醫療場域有安心就醫的空間與經驗。

證件之性別欄位

  在歐美有許多國家現已推動:性別欄位可有限度自由選擇的機會,或甚至是取消性別欄位等等。而台灣將於2020年末推出:跨性別者可使用性別欄位數字代碼「7」作為替代方案。然而備受爭議的是:此作法某種程度上仍未尊重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,並造成其容易成為歧視的標的,或學校、公司的審核攻擊目標。

公共設施性/別友善化

  台灣多數公共設施仍以性別二元作為主要分類,然而對於跨性別者而言,不論使用原生性別或心理性別的設施都格格不入。因此近年許多跨性別者、性別運動者,認為應當增設性/別友善之公共設施,打破對於性別的限制與隔閡,打造出真正「人性化」的空間並提升任何族群的使用經驗。

台灣跨性別組織

跨性別組織

台灣國內致力於跨性別議題的組織,主要有以下五個

台灣TG蝶園

創立者:何春蕤

創立時間:2000年​

簡介

  台灣TG蝶園為台灣第一個跨性別議題導向之民間組織,定期舉行跨性別專屬聚會,使其能有自由的空間展現、討論自己的性別認同。2008年起,提供跨性別諮詢服務,讓醫療人員、學生、教師、家長、伴侶等民眾,能夠針對跨性別議題進行諮詢。

  2017年進入休眠(停止營運),僅留諮詢專線(皓日專線)繼續維持。

臺灣同志熱線跨性別小組

創立者:臺灣同志熱線

創立時間:2008年​

簡介

  2008年臺灣同志熱線協辦台灣TG蝶園之「皓日專線」,並成立跨性別議題導向工作團隊,後轉型為目前的跨性別小組。目前定期舉行跨性別聚會、跨性別同樂會,協助跨性別與「跨父母」,促進其他族群與跨性別之間的交流互動。

跨性別倡議站

創立者:陳薇真

創立時間:2012年​

簡介

  跨性別倡議站以跨性別議題為核心導向,目標為提升、推動跨性別換證等議題的公共討論度。以及連結不同族群、促進友好與互動的機會,並與各式性少數族群之議題合作、互助。

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

創立者:吳芷儀

創立時間:2013年​

簡介

  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前身為性別不明行動聯盟,主要推動跨性別議題,並致力於協助社會中跨性別者、變性人、雙性人等性別二元難以界定之「性別不明」者的反歧視推廣、急難救助、就業輔導等服務。

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

創立時間:2012年

跨性別議題開始時間:2020年​

簡介

  伴侶盟最初關注國內同性婚姻,於同婚專法通過後,將組織目標改為:跨國同婚、跨性別權益、跨世代對話。於2020年發起「2020跨性別人權現況問卷調查」,針對跨性別進行調查與統計,同年底推動「免術換證」司法程序。目前則有提供跨性別者在法律上的協助與諮詢,2021年目標為「性別承認與性別變更」立法討論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