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虹旗之外
台灣跨性別族群的分化
回顧彩虹旗最初的設計理念,各顏色是分別代表了不同意義,而非專指任何性少數族群、是任何族群皆可使用的旗幟。然而到近年,我們會發現跨性別者漸漸不再使用彩虹旗,改使用跨性別旗幟作為代表。
如同「同志」一詞最初引入性別議題時,泛指全部的性別多元族群,到近期則漸漸轉變為專指同性戀族群。讓我們回顧歷史脈絡,了解跨性別族群是如何漸漸自成一格,並建立自己的族群認同,從性別多元族群之中分化出來。
性別知識的引入
隨著性知識與性教育的引入,讓大家更了解性少數也分成很多不同族群。各個族群的自我認同與生活圈慢慢建立,也同時讓族群分化成不同的小圈圈。
在我們常稱的「LGBT」之中,前三者討論的是性傾向議題,且通常是順性別者,而跨性別則是屬於性別認同的範疇。大家會有的疑問是:性別認同與性傾向,如果是獨立的兩項光譜,不就代表跨性別者可能同時面對「性傾向」與「性別認同」兩項議題?答案是肯定的。
但是對於跨性別者而言,性別認同與原生性別之間的相異,所造成的性別不安,是更加重要的核心議題,也是多數跨性別成長經驗之中最重要的部分。我們常說的LGB三族群,與跨性別者並沒有這樣共享的生命經驗,因此使跨性別者在LGBT四大性少數族群之中,顯得更加格格不入與孤立。
台灣同運與跨性別運動
回顧台灣性別運動的發展,可以發現同性戀運動與跨性別運動,剛好呈現不同的發展起伏。
同性戀運動主要核心為同性婚姻法的推動,所面對的問題則為爭議較大、與傳統男女婚姻等體制相違,因而較為受到討論與關注。因此,近年來同運的媒體聲量較高、發展較為成熟趨前;同時間,跨性別議題則相反的,較未獲得關注。
而由於同性戀族群多使用彩虹旗作為其代表,大眾建立起「彩虹旗=同性戀族群」、「性別議題=同婚議題」等錯誤連結,扭曲了彩虹旗的原意、忽略了跨性別議題。而因為社會這樣的錯誤連結,促使許多跨性別者改以跨性別旗幟,作為族群代表之象徵符號,並加速其族群分化。
結合性別知識的引入、同運與跨運的不同發展方向、族群認同與象徵的變化
跨性別族群漸漸從同性戀運動以及性別族群之中
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圈子、目標與精神
排跨文化
跨性別者身處性別二元交界之處,不屬於「純粹的」男性或女性。
有些人在面對不熟悉的族群或打破認知框架的情況時,會感到恐懼與厭惡。
也因為這樣的人類習性,導致恐跨症、厭跨女症、排跨文化等情況的產生。
恐跨症與厭跨女症
恐跨症與厭跨女症並非醫學上定義的精神疾患,而是對於特定族群產生毫無道理的排斥現象,且生理男或生理女都有可能是恐跨或厭跨女者。
恐跨症 (Transphobia),指涉對於跨性別族群無理的恐懼、厭惡、歧視、暴力行為等等。近年更延伸至對於廣大非「二元性別框架」之性別表達、變裝、性別酷兒等,如陰柔男性、陽剛女性等族群的排斥心態,並且會以性別歧視與性別暴力的方式呈現在社會之中。
厭跨女症 (Trans-misogyny) 結合了厭女症與恐跨症,是更加複雜的雙重歧視,指涉對於跨女無理的恐懼、厭惡、歧視等。跨女自父權社會之中,相對權力較高的男性,轉變為權力較低之女性,不僅承受來屬於先天社會對於其「男兒身」的期待,更承受了社會對於女性的貶抑。而華人社會對於家庭的重視,使分娩的能力受到更大的重視,有些厭跨女者會認為跨女不具月經與懷孕之能力,其「價值」比一般女性受到更加嚴重的貶低。
TERF,排跨基進女性主義
知名小說家JK羅琳 (J.K. Rowling) 長年支持性少數族群以及各種性別平權運動,然而其於2020年7月7日,在推特上發表推文公開表態認為「跨性別女性不是女性」。
這樣的立場稱為TERF(Trans-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s,排除跨性別的基進女性主義者),屬於基進女性主義的子分支。TERF認為性別二元的分界與概念不可打破,亦即反對去性別化,並以男女之間的差異、女性優越等想法,作為其思想的核心基礎。在歐美等國,甚至屢有TERF攻擊跨性別者的事件與新聞,並大力推動反跨性別之法律與思想。